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该把公募基金管理费降一降了!
发布时间:10-240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  
基民苦公募基金高额费用久矣!

数据显示,我国公募基金具有多个收费环节,其中管理费占大头,其余还包括申购、赎回及银行等其他机构的销售费用等。这些费用大多以固定比例征收,不与业绩挂钩,只与规模相关,因此造成了基民盈亏无常、基金经理旱涝保收的矛盾局面,导致基金经理给公司打工,基民给基金经理打工。
但近年来,在行业竞争激烈、政策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费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这对盘活基金市场十分有利。然而这条路依然任重道远。不过无论如何,降费是依然是优化基金投资环境的必由之举。
中国公募基金整体的管理费水平究竟有多高?答案是:约为美国公募基金3倍左右!
由于公募基金体量庞大,投资者众多,因此这样的管理费水平,实际上影响面相当之广——在基金投资者整体投资水平尚不高的情况下,往往形成“基金公司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反差。
长此以往,非但不利于公募行业的健康发展,反而会刺激基金公司“唯规模论”的产品运营倾向,追逐热门赛道以提升中短期规模,获取高管理费水平下的短期最大利益。
我们试图以详实的数据,拆解公募基金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收费情况,尤其是最大头的基金公司管理费,以期能引起管理层、行业参与者、观察者的思考。

高收费、低管理水平成矛盾
在整个公募基金产业链中,多家机构均有抽成,包括基金公司、银行、券商、互联网、保险及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会计事务所等等。

其中收取费用大多是基金公司的管理费。以刚过去的2021年为例,基金公司管理费高达1074亿元,占比高达45%,位列第一。(见表一)



基金管理费因投入成本不同,各类型基金管理费率区别也不同,但均以固定管理费为主。

股票型公募基金方面,据光大证券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市场上共有股票型公募基金601只,费率由0.80%-2%不等,有600只股票型公募基金均为固定管理费率,其中有90.85%的基金固定管理费率集中在1.50%。(见表二)



此外,资产净值(非货币)排名前十的基金管理人发行的股票型公募基金的管理费率同样集中在1.50%。截至2020年末,资产净值(非货币)排名前十的基金管理人发行的股票型公募基金共计177只,其中管理费率为1.50%的共169 只,占比95.48%;0.90%的2只,1%的4只,1.20%的1只,2%的1只。

偏股混合型公募基金方面,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偏股型混合基金中有90.68%的产品固定管理费率集中在1.50%。(见表三)



指数型公募基金中,被动指数型基金管理费率在0.15%-1.20%不等,资产净值(非货币)排名前十的基金管理人发行的被动指数型公募基金管理费率主要为0.5%,均无浮动管理费率。(见表四)



其中ETF联接基金投资于目标ETF的部分不收取管理费,其管理费按前一日基金资产净值扣除所持有目标ETF基金份额部分基金资产后的余额计提。
根据wind 数据统计,除极个别的ETF基金及其对应的联接基金管理费率不一致,绝大部分ETF基金及其对应联接基金管理费率相等,费率由0.15%-1.0%不等,因此投资于ETF联接基金所需承担的总管理费率成本也由0.15%至1%不等。
增强指数型基金固定管理费率较为分散,在0.5%-1.5%之间,也无浮动管理费率。

债券型公募基金固定管理费率同样比较分散,且整体偏低,主要集中在0.3%左右。(见表五)



我国公募基金的固定比例计提管理费的模式,优势在于简单透明,便于理解和操作;不会引诱基金公司过于激进;基民可以“用脚投票”,通过基金赎回改变基金公司规模,从而改变其收益。
但同时同定费率模式也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基金公司无论盈亏提取管理费方法相同,导致基金公司和基金持有人双方都不满意。在基金盈利时,基金公司仅能按照总规模收取管理费,面对高额盈利,只能望洋兴叹。
二是固定费率使多数基金管理人倾向于用保守的投资策略,尽量沉淀募集资金,通过时间推移逐步侵蚀基金持有人本金。
三是基金管理人追求做大规模而不是做高净值。部分基金不顾自身管理能力,一味求大,原本做得有声有色的中小盘基金,出于盲目扩大规模,而导致业绩下滑,侵害了原持有人利益。

更重要的是,论收费水平,我国公募基金高于国外。以美国为例,据兴业证券、晨星统计,截至2020年末,其公募基金加权费率约为0.54%,远低于我国公募基金费率。从海外经验上看,美国各类基金产品费率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市场竞争、规模效应和被动投资盛行。(见图一)



收着美国公募基金3倍左右的费用,我国主动型公募基金的超额投资收益又有多少呢?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市场已披露业绩的所有主动型基金(股票型+偏股型)均值为-0.10%;近三年(2019-2021)和近五年(2017-2021)这一数据也仅为0.16%、0.13%。
收费比别人高,管理却不及别人,这也正是基民对不少基金经理“口诛笔伐”的主要导火索。基民盈亏自负、基金经理却旱涝保收,成为两方阵营难以调和的矛盾。降费,迫在眉睫。

高费率改革枪响,但扭转仍需时日
对于基金经理坐收高额费用的局面,如今正有改变的趋势。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下称《意见》),文件鼓励证券、基金、担保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
同行基金公司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在倒逼管理费下调来吸引受众。普通股票型基金最低管理费率已经低至0.80%;指数型基金平均管理费率低至0.53%,最低费率为0.15%;债券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降至0.38%,货币型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降至0.24%。
除了管理费,从表一可以看到,公募基金还有其他多个收费环节,包括基金公司的申购与赎回费、银行、券商等销售费用等等。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银行等其他机构的销售费用也出现了降价空间。近年来,蚂蚁、天天等一众互联网渠道凭借低廉的费率吸引了众多年轻基民,在基金销售上强势崛起,成为核心一环。虽然传统银行渠道依靠优质的服务及大量客户依旧在基金销售中占据“强势话语权”,但是不少传统银行基金销售影响力也在下滑。
但也要正视的是,改革的信号虽然已经发出,但距离真正反转这一局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某公募高管直言,公募基金行业降低服务收费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如果全部降低到很低的水平,或许会危及中小公募基金的生存和发展,不利于行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另有券商分析师认为,不应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同于针对市场化费率进行规范,目前股票交易佣金、基金产品实际费率在市场化机制驱动下,整体呈下降趋势,不过目前下降空间有限。

但即便行路难,降费依然是优化基金投资环境的必由之举。华宝证券认为,公募基金降费让利是大势所趋,以投资者为中心是行业长久策略:首先,在净值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和转型后的券商资管的费率模式可能相互借鉴,最终让利于投资者;其次,降费根本目的是通过降低基金运作成本,提高投资者收益,最终是为了优化投资者体验,同时倒逼管理人提升研究服务价值以及倒逼销售机构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最后,降费对于FOF、公募投顾等组合配置模式的成本控制也大有助益,能够更好与个人养老金政策相对应,给公募基金创造了提供养老金融服务的条件。


----------------------------------------------------



基金公司狂追热门赛道:

“唯规模论”下的管理费怪现状


《股市动态分析》研究部



基金降费的呼声如此猛烈,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现实中不少投资“教训”。
由于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规模与基金规模高度相关,加之近两年抱团行情兴盛,不少基金公司都“趁热打铁”,发行热门行业基金好扩张规模,即便该行业已是泡沫横飞,但依然能靠前期业绩光环吸引大批基民买入,而最终潮水褪去,基金净值大幅下跌,很容易将投资者死死套牢。
究其原因,有些公募基金为何表现得如此喜好“热门赛道”?是其确实以专业投资者视角特别看好这些赛道的长期投资价值?还是因为这些赛道能够有足够的“吸金”能力,进而能够为基金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管理费收入?
我们认为,热门赛道→唯规模论→管理费,已经形成了一个带有“死循环”性质的怪现状!而由于基金公司的利益所在,这样的怪现状不易打破!亟需管理层在更高纬度上进行思考和破局。
过去几年,这些“唯规模论”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是怎样盲目追风的?如今结果如何呢?本刊特此盘点过去两年部分基金公司及经理的“疯狂”行为,以做警示。

中欧基金:整体追高成瘾,如今登高跌重
今年来大市场都不景气,纵览上半年所有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产品管理费情况,数额在1亿元以上的有61只,上半年净值增长率全部为负。其中中欧基金依然是其上榜产品数最多的公司,共计10只(区分份额),总计收取了19.24亿元管理费,排名第一,而同期净值单位增长率均值仅为-10.64%,超额回报率(Alpha)均值仅为-0.17%。
中欧基金正是热衷于“高位加仓”的一家典型公司。其整体都在痴迷扩张规模赚管理费。从2015年之后,公司开始疯狂发新。2022年高达42只(全部区分份额),若再算上其他类型基金,则这一数据飙升至55只。
其管理费自然也水涨船高。拿近五年来说,中欧旗下所有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在2018年收取的管理费共计仅有24.65亿元,此后一路走高,2021年破百亿元,2022上半年达55.16亿元,基本追平2020年全年数额。
在此之下,基金经理频繁追高来维持这一繁荣景象。举例来说,其招牌基金经理葛兰管理的中欧研究精选混合2021年3月成立,在爱尔眼科、药明康德第一波小高峰的低谷入场重仓,随着其股价升高不断加仓,在顶峰也依然未停手,但是从下半年开始,爱尔眼科、药明康德的股价双双持续且大幅下跌。
再比如由基金经理李帅管理的2021年6月成立的中欧产业前瞻混合,在2021年三季度宁德时代次高峰时期买入,在4季度享受了一波涨幅,但在最高点时其并没有套现离场,结果就困在了之后一路下跌的煎熬中。

鹏华基金:流水造星难成金字招牌
今年来,鹏华基金知名基金经理王宗合也遭遇重挫,其管理基金总规模从2021年末的522.84亿元被打压至今年上半年末的200多亿元,近300亿规模蒸发不见。即便第二季市场有所反弹,王宗合也在犹豫中失去了反超机会。 
与其他知名基金经理的落败经历一样,王宗合2020年集中加码热门赛道股使业绩大放异彩,后又因市场过热的行情迅速冷却而掉入低谷。
而在王宗合倒下没多久,鹏华基金又开始推出“新能源女神”闫思倩,但目前来看,闫思倩管理的主要产品鹏华沪深港新兴成长混合今年8月以来净值也急转直下。
造星、发新、扩张、吸金,这套组合拳鹏华基金早已玩得老练。在2015年牛市阶段,当初利用杠杆赚钱的分级基金,得到了市场极大的追捧,鹏华看准趋势,在2015年牛市下半场密集发行了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分级基金。
这一波操作使得鹏华基金规模猛增:2015年一季度末增长40%、二季度末已经是年初的3倍规模,在“老十家”中飞快上升至第四名。
然而好景不长,2015年6月股灾开始洗劫市场,分级基金因带有杠杆亏损最为严重,当初畅快吸收的规模,鹏华基金又吐了回去。

嘉实基金:高位发新吃苦果
为了扩张规模,老牌基金公司嘉实基金也未能免俗,在过去多次高位发新,让不少基民接盘被套。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医药从2020年4月开始至2021年2月末都处于估值高位。而在2020年4月24日,嘉实基金新发行了嘉实医药健康100ETF,重仓各类医药股。   
但是自2021年2月后,医药板块估值开始逐步去除水分,整体股价下行,迄今为止板块跌幅超20%,该基金一直持有的迈瑞医疗、恒瑞医药等股价均跌到惨不忍睹。该基金从2021年5月开始一路下跌,至今仍没有回暖。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时间段内,嘉实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包含3只及以上医药股的新发基金约有7只(区分份额),新发规模共计约188亿元。近两年业绩都不尽如人意。
无独有偶,新能源板块2022年来估值就一直处于高位。而嘉实基金却在1月趁热新发了嘉实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发起式A/C,基本满仓新能源股。但今年以来,新能源板块整体股价同样回调不小。重仓的个股中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都在该基金入局不久后跌惨,部分靠着后期板块回弹才逐步回血。

信达澳银:“老将”依赖症待解
较2021年末,信达澳银2022年6月整体基金规模已蒸发50亿元。核心“老将”冯明远遭遇“滑铁卢”,业绩全线下跌。
2019年来,冯明远管理的基金业绩都较为不错,单位净值增长率普遍在50%以上,最高达94.11%,为信达澳银做出不小的业绩贡献,一度成为基金市场中的“顶流”。
冯明远是典型的赛道选手,其采用“复制黏贴”的策略,主要重仓股聚焦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过去几年,这些赛道轮番上涨,给基金挣得不错业绩,但也注定了冯明远画出的净值曲线有着较大的波动起伏。
而信达澳银没有顾虑这种高波动风险,反而对冯明远十分“依赖”,不断给他加码发行新基,目前其在管13只基金(区分份额),规模占据大半壁江山。
要知道,监管所规定的基金经理管理数量的上限正是十只,业内的顶流基金经理多数管理4-6只,即使是名将,“一拖多”叠加行情阴霾,也难免吃力。信达澳银将大部分鸡蛋装进了冯明远的篮子,冯明远又将篮子放在了过山车上。在今年这轮杀估值行情中,结果可想而知。



我要订阅
最新发布更多...
最新内参更多...
最新培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