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影响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最大因素,无疑是中美之间的关税战,特朗普入主白宫仅3个多月,给人感觉已恍如隔世,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挑起贸易争端,对中国输美商品综合税率一路加征,从10%到20%再到54%,随后又飙升至104%、125%。引发中国的果断反制,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加速动荡。
回忆中美贸易战升级的过程,至今仍心有余悸。如果说2月份和3月份连续两次对中国每次加征10%的关税还算温和的话,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贸易战陡然升级,4月4日中国政府选择了硬刚,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的关税,也就是这时美国股债双杀,全球金融市场全线下跌。4月8日,贸易战进入高潮,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由34%提高至84%。加上此前已经征收的20%关税,累计关税税率提高至104%。这次中方再度强硬反击。4月9日晚间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欧盟跟随反制,将对一系列美国产品征收高达25%关税。当晚,中国及欧盟提高关税果断反制后,特朗普决定再次加码,在104%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国产品加税到125%,并且即日生效。随后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已授权对不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缓,但10%的“基础关税”不能少,涉及75个国家。4月11日中国将对美关税提高到125%进行反制,同时发表声明,目前关税已经脱离实际,后续不再理会美国加征关税的行为。
虽然特朗普最新的表态有松口迹象,但在目前的高关税之下,中美贸易进入速冻模式,即使后续双方能够通过谈判降低关税,但显然无法回到以前的低关税状态。外贸企业尤其是对美的外贸企业迎来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推动“出口转内销”成为当前外贸企业的重要应对策略,“出口转内销”这一概念在中国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被广泛实践。多个电商平台和零售商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推出一系列支持措施。京东承诺采购不低于2000亿元的出口商品,拼多多也推出了“千亿扶持”计划,旨在帮助外贸企业将产品转向国内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是一个必然的选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4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提出要锚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稳就业稳外贸,着力促消费扩内需,着力优结构提质量,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前提法都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如今已是做强国内大循环。
中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做大内循环是有基础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习近平总书记以大海为喻纵论中国经济,正是对中国大市场潜力的生动阐释。首先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为扩大内需提供广阔市场空间。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万亿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消费需求看,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超大规模市场是我国的突出优势。随着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消费市场的空间仍很大。其次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也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我国拥有完整齐全、规模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巨大的产业规模能够有效平摊企业长期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并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最后庞大的的人口规模和中等收入群体为扩大内需提供坚实基础。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全球最有增长潜力的消费市场。
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2025年推出“消费振兴特别国债”,规模达2.5万亿元,重点支持绿色家电、智能家居等六大领域,同时设立5000亿元消费信贷专项额度。各地也在积极出台提振消费的政策,4月22日,广东审议《广东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强调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汽车、家电、家装、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产品消费更新升级,优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4月21日,上海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4月21日黑龙江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4月22日,吉林省政府发布《吉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与此同时,辽宁省印发《提振消费6条政策》。
当然笔者认为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是真正能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长远治标之策。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的基础,社会保障是影响内需的重要因素。从中短期看,还有个风险值得关注,就是当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后,可能会导致国内市场供给端的冲击,外贸企业在与内贸企业相互竞争压价时,会进一步加大国内的通缩。
回到资本市场看,内需相关的消费股将值得重点关注,目前多数消费股的估值已经偏低,政策层面有面临持续的刺激利好,尤其是消费的龙头股票,业绩在消费低迷时期十分抗打,财务数据扎实,分红慷慨,且大手笔的回购时有发生。在经历了疫情和贸易战的冲击后,消费股经历了估值泡沫破裂后的市场冲击,底部已经比较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