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名家专栏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
112
纳斯达克银行指数或处大型熊市

面对美国银行股接二连三破产退市,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指出,美国SEC有能力追查对区域性银行有不当行为沽空者,例如建仓之后散布虚假信息,沽空银行股者应被起诉。对于当前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他认为罪魁祸首是银行管理层及董事会,而区域性银行动荡亦反映美国监管存在缺失。总之是危机“与我无关”。将沽空者起诉,有关银行股价便不会下跌了么?摩通CEO显然认为封住公鸡嘴巴,天便不会亮矣。美国银行危机根源在于联储局以超音速速度加息,远超历史上任何一次,使得银行资产未能及时重置——这与保险公司不同,无客户挤提之忧——大量资产配置中长期债券出现巨额浮动亏损,一旦客户大量提款,银行便“扑街”。继第一共和之后,相信下一个是西太平洋合众银行(PACW),该行上周存款流失接近一成。当前美国绝大部分银行提供存款利息不到1厘,但货币基金则有4厘以上收益率,“盲丙”都知道要从银行提款转而买货币基金啦! 随着资金涌入,美国货币基金市场规模已达5.3万亿美金,但相对于标普500指数市值比例,仍然低至14.9%,相比之下,2008年金融海啸最高峰时高达接近70%标普市值,大大大大地落后!即使是大流行初期,比值亦达到20%左右。 2020年10月16日,笔者曾写过《全球银行股走势分析》一文,文中分析了纳斯达克银行股指数走势;今年3月10日又在《中美银行股走势分析》一文中分析该指数走势。但如今情况有变,现在再度分析。 纳斯达克银行股指数(纳银指数)1974年9月59.43点见底,12月59.92点形成双底,结束第[2]浪调整。此后纳银指数展开第[3]浪上升,由59.43点升至2006年12月最高3456点结束,升幅57倍。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中,纳银指数跌至2009年3月1166点,跌幅高达2/3,为第[4]浪。2009年3月1166点展开第[5]浪上升。 第[5]浪中,由于1166点至2010年4月2063点为3浪结构,因此,第[5]浪为楔形。1166点至2063点为[5]浪(1),2063点跌至2011年10月1325点为[5]浪(2),之后运行[5]浪(3)。纳银指数由1325点升至2018年6月高点4417点为[5]浪(3)。4417点跌至2020年9月次低点2375点为[5]浪(4),2375点升至2022年1月高点5411点为[5]浪(5)。此乃首选数法。 次选数法是[5]浪(3)终点在2022年1月高点,此后进入[5]浪(4)下跌。估计[5]浪(4)为三角形走势,之后进入[5]浪(5)最后一升。 首选数浪方式下,纳银指数有可能跌回第[5]浪楔形开始之处——即[5]浪(2)低点1325点附近,目前2673点,仍有腰斩空间!而次选数浪方式下,[5]浪(4)下跌目标大约是前面[5]浪(3)中间调整位2375点或者2068点,约11%至22%下跌空间。 纳银指数后市走向,视乎美国银行业危机发展走向及美国经济衰退情况。根据克里佛兰联储收益率曲线模型,2024年4月经济衰退概率为75.5%。当前美国信用卡债务接近1万亿美金,而利率高达24厘!显然不能乐观。 中国4月份CPI为0.1%,此前3月份为0.3%,连续两个月处于较低水平,市场担心中国进入通缩。此前4月20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通缩通常指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且常伴随经济衰退。但当前中国物价仍温和上升,M2及社会融资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与通缩有明显区别。《上海证券报》报道上述新闻时标题为“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基础”。《经济日报》已发表评论文章,《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基础》。此等情形,令人想起2021年时名句:“大宗商品价格不存在长期上升基础”。通常经济所指长期大抵三五年甚至十年,即便长期不存在,短期一两年存在都麻烦啦。近期中国CPI数据低于1%,PPI则是负数,而M2增长速度则持续在10%之上,显示货币宽松下短期未能有效刺激需求,加上美国经济乌云盖顶,对未来一年经济未敢乐观。保持审慎态度为妥。 对于中国CPI长期走势,笔者在2021年11月12日《美国通胀快将见顶 中国通胀缓慢爬升》一文中详细分析:“若将1994年CPI高点至1999年低点看作浪(a),则1999年低点至今仍然运行在水平三角形浪(b)之中。其中1999年低点至2007年高点为三角形子浪a,2007年高点跌至2009年低点为子浪b,2009年低点至2011年高点为子浪c反弹,2011年高点跌至2020年低点为子浪d,2020年低点至今进入三角形子浪e最后反弹。当反弹结束,水平三角形浪(b)完结后,中国CPI将进入一个(c)浪下跌,最低目标是跌破1999年低点水平—— 哪怕是跌破一点点。” 对此预测,有基本面支持。其一,美国推动中美经济脱钩——至少是部分脱钩,中国制造业巨大产能面临出路问题。其二,中国人口可能已经见顶,需求会逐步触顶,期望再大幅上升不理性。 近期中国股市波动,但“中特估”板块表现较强,小型股表现较差,大多数投资者仍期望A股进入牛市,甚至认为2014年至2015年牛市重临,笔者觉得过于乐观。本来,“中特估”板块处于低位,是中国股市不会暴跌之重要支撑,现在又炒上去,若再进一步大幅上升,则中国股市整体处于“悬空”状态,下半年随着美国经济转差,大市反而面临大幅回档压力,投资者还是保持审慎态度为好。

头条热点 更多...
大盘尚需整固 短线或有反复

股市中,投资者群体情绪的变动常常是戏剧性的,市场先生显得非常感性,很容易发生莫名其妙的波动。近期,不同板块走势分化就非常明显,可谓冰火两重天。例如,本月第一个交易日,在上证指数收涨0.82%的同时,深证成指还跌了0.57%。本周二,上证指数盘中创出了年内新高3418点,即使午后冲高回落,收盘仍在中短期均线之上,而深证成指却在各条均线之下。 如此复杂的市况,增加了分析难度,各个指数之间的形态差异很大。首先来看上证指数。(见图一) 如图所示,今年春节以后,上证指数日K线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扩展形态,4个逐步抬升的高点,基本在一条斜线上,而几个低点仍在3230点附近徘徊。在以往的历史走势中,类似这样多空双方反复拉锯的形态很少看到。 另外,上证指数本周在3419点回落,与去年7月5日的3424高点遥相呼应,可认为是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使然。 沪深300指数形态与上证指数有所不同,结构比例要自然些。(见图二) 时间方面,沪深300指数d浪上升走了60个交易日,e-1浪回调接近34个交易日,e-2浪反弹约21天,目前处于e-3浪中。指数浪形基本符合艾略特波浪原理,节奏感较强。 由此可见,市场虽然变幻多端,但仍有迹可循。如果把股市看作是交响乐,那么K线就像是跳动的音符,而大盘指数则充当着乐队指挥的角色。 之前曾经分析过沪深300指数的头肩底结构,现在还在构筑右肩。上证50指数同样呈现头肩底形态,左肩的低点是2644点,目前也在这个点位附近震荡。上证50指数本周一站上60日均线,但在持续的抛压之下,又回落到各条中短期均线以下。 延续笔者之前的划分思路,国证A指大二浪调整过程是一个五浪结构,包含abcde等5个浪段。(见图三) 今年2月16日高点以来,国证A指处于e浪阶段,并可再划分为若干个子浪。(见图四) 如图,国证A指e-3浪又由5个细浪组成,其中e-3-1回调约5个交易日,e-3-2反弹约3天,e-3-3跌了5天,e-3-4反弹7天,目前运行的是e-3-5浪,还能划分出若干更小级别的微浪。 古代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而不见全牛。同样的,与其过于关注未来的大行情,不如重视当下的每个小波段。 做交易是从认知开始的。在初学者眼中,K线只是一根根的蜡烛图。后来,关注基本面多了,于是,K线就变成了一大堆新闻事件。但是,要以个人能力全面掌握所有资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宏观基本面与微观走势的关联性难以量化。剪不断理还乱,最后,K线还是那根K线,交易者开始关注K线本身所传递的信息。 投资离不开方法论,研究目的是为交易服务,需落到实处。应在合理研判的基础上,对浪形走势进行预演,寻找与行情匹配的方法。关键是建立一个可信度较高的交易系统,并保持一致性,因为成功的交易者眼中只有规则和纪律。比如,提前制定详细的操作预案,包括进出场依据、加减仓步骤,以及资金、仓位管理等。 实盘操作要以风控为本,时机为王,寻找相对确定的机会。一般来说,当多个指数的日线、周线指标都处于低位区域时,才能产生技术指标的周期共振,而流畅的主升行情则需要基本面、技术面、资金面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同时具备。 综上所述,就大盘指数而言,短线尚有反复,需要进一步整固,本月下旬或将出现一波反弹。

宏观策略 更多...
盈利底与社融顶

抛开海外的影响,当前市场可能在担心两个问题,一是社融和信贷增速即将见顶回落?二是企业盈利见底之后能不能回升? 第一个问题,2022Q4以来中长期贷款投放持续加速,2023Q1以来社会融资增速也随着政府债发行加速而明显上升,3月达到了10.0%。但问题在于,考虑到政策前置的效应,信贷与社会融资增速可能在二季度见顶,这种预期导致了权益市场整体上行乏力,以及国债收益率的持续下行,并在进入5月之后开始冲击2.75%的低位。 第二个问题,从基数来看,PPI确实将于5月左右见底,有利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修复。但问题在于,今年的经济增长更注重内生,因此斜率也相对平缓。消费、房地产销售、固定资产投资等缺少快速上行的可能性。同时,出口增速的底部、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速的底部都要到下半年才会陆续出现。这决定了PPI尽管会见底,但可能会在负值状态持续运行,直至年底才接近转正。“见底但不回升”的企业盈利,并不利于权益投资。 特别是,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下一阶段的首要任务从恢复和扩大需求切换成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加重了上面两项担忧——政策已经见顶,但企业盈利底可能持续时间过长、回升斜率过低。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有三点提示: 第一,融资最终还是会带动有效需求,而且这种带动是具有乘数效应的。 正如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指出的:“去年以来,货币政策支持稳增长力度持续加大,供给端见效较快。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传导有一个过程,疫情反复扰动也使企业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在时滞。金融数据领先于经济数据,实际上反映了供需恢复不匹配(供过于求)的现状”。前期的融资,在下半年逐渐形成居民消费、购房或企业投资等有效需求之后,会通过乘数效应数倍驱动总需求的增长。 第二,复盘可以发现,企业盈利增速对于季度及更长期的A股市场走势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货币与政策因素更多是在季度以下的层面起作用。特别是,近年A股市场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显著,信贷与社会融资增速的解释力是明显下降的。反而是PPI同比增速变化更能预测市场拐点。 第三,局部的、平缓的边际改善也是复苏。复苏格局对应债券牛市尾声、股票牛市开局。从一季度数据来看,GDP之中服务业强工业弱。消费修复但其中汽车、通讯器材、建筑装潢、家电、文体用品等同比仍为负。固定资产投资之中民间投资低迷,制造业投资降速。房地产销售转正但能否进一步改善仍然存疑,房地产开发投资则主要依靠保交楼的支撑。 对此,悲观者会认为复苏力度太不够,但乐观者会认为复苏还有空间。 全球资产复盘与外部环境分析 对于外部环境,我们有一些判断: 美国名义利率:4月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3%至3.6%之间震荡,5月4日美联储加息25BP之后收于3.37%。此次议息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4.75%至5.0%上调至5.0%至5.25%。虽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今天还没有做出暂停加息的决定”,但市场预期这将是最后一次加息,且年内可能降息。这里需要提示的是,美国通胀下半年将进入粘性区间,核心通胀的刚性与通胀率的反弹将导致年内降息预期的波动。 美国实际利率与黄金:4月以来美国10年期TIPS收益率在1.06%至1.36%之间震荡,但伦敦金价却从1980美元/盎司的高位持续上行,且两次冲击2050美元/盎司。美元指数与USDCNY:4月美元指数相对弱势,在101.8左右震荡,5月4日收于101.4。但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USDCNY从6.88调整至月末的6.93。 全球股市:4月美国主要股指、欧洲主要股指、亚太主要股指全部小幅收正,但A股、港股、中概股等调整,可能与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原因类似,受地缘政治因素等影响。 国内外工业品:布伦特原油价格4月上旬受OPEC+减产的助推,从80美元/桶以下冲高至88美元/桶,但之后又开始回落,进入5月受美国再次出现银行业危机的影响,又大幅降至72.5美元/桶。此外,铜价、国内螺纹钢等都出现明显调整,显示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强化、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等。 海外银行业的风险仍然存在 此外需要注意海外银行业的风险仍然存在,但由于政府兜底储户存款、货币当局流动性工具充足,因此出现大规模挤兑的危机模式仍概率不高。这反而会强化美联储停止加息之后尽快降息的预期,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流动性宽松利好。 但在年度层面,商业银行的信贷派生还是会受到影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下半年才会陆续出现。这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有两个方面:经常账户方面,欧美经济的底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出口的真正底部;金融账户层面,中美利差倒挂程度趋于收窄,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有利于人民币资产重估与FDI流入。

趋势市场 更多...
牛市初降准宜高抛低吸

降准说明经济和盈利恢复还不是很强。降准本身是利多,但是和降准周期同步发生的一般是盈利下降周期。2008年以来,有5次降准周期,分别是2008年Q4-2009年Q1、2011年底-2012年Q2、2015年Q1-2016年Q1、2018年Q1-2020年Q1、2021年Q2至今。 历史上,降准期中的第一次降准均处在ROE下降周期的初期,降准周期中的最后一次降准均处在盈利下降周期的后期或末期。(见图一) 由此导致,降准周期前期,股市大多是熊市,比如2011年底-2012年Q2、2015年下半年、2018年、2022年,因为此时盈利刚开始拐头下行,盈利的负面冲击通常大于流动性的正面改善。但当股市估值调整完成,盈利周期开始接近末期时,降准等稳增长政策的正面影响通常开始超过高频盈利下降的负面影响,股市反而容易出现熊转牛,比如2008年底-2009年Q1、2016年2-3月、2019年Q1-2020年Q1。 最近两次牛市初期的降准是2016年和2019年。2023年的整体环境比较类似2016或2019年,始于2021年Q2的降准周期已经很久了,2023年大概率是降准周期后期了,盈利下降的担心或已接近尾声,经济有些企稳的信号,但由于尚处在恢复的初期,所以各类信号或将不断反复磨底。 比如2016年1月底股市企稳后,经济预期在1-6月不断反复,直到下半年才确认经济企稳回升。2019年1月初股市企稳,经济预期2019年全年不断反复,直到2020年疫情后才确认经济企稳回升。这两次经济磨底期,均出现了降准,而股市均是处在牛市的初期。 但需要警惕的是,虽然年度来看,经济磨底期的降准通常是利多。但季度来看,并不一定。如果降准出现在季度性下跌的低点,则股市随后一个季度大多是涨的,比如2016年3月初、2019年1月初的降准后,随后股市均出现了不错的季度性上涨。但如果降准出现在季度性上涨的高点,则股市随后一个季度大多是调整的,比如2019年9月、2020年1月初的降准后,随后股市一个季度内整体指数均是跌的。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虽然是牛市初期,但由于降准通常标志着盈利改善尚未全面出现,所以股市整体可能会是震荡式上行,反而宜高抛低吸。 短期来看,季度内指数依然会偏震荡,由于私募仓位偏高、美国经济风险再次出现、政策预期落地、季节性经济通常最容易恢复的阶段接近尾声,未来1-2个月内,股市或需要通过震荡等待真正的盈利兑现。

行业公司 更多...
物流快递:行业集中加速 龙头笑到最后

随着近年电商红利逐渐消化,快递及快运物流行业在经历高速成长阶段后,也进入了存量博弈时期,头部企业持续分化,同业并购开始趋于频繁。继2021年底极兔收购百世国内快递业务后,近期京东物流收购德邦股份的消息也宣告落地,业内迎来又一新的重磅并购事件。 大型同业并购的频繁出现,意味着行业集中度趋向进一步提升,未来国内物流行业或将加快向寡头垄断格局迈进,行业整体发展方向朝价值竞争转变。快递及快运物流行业的加速整合,预示着我国大物流时代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行业集中化为发展趋势   3月11日晚间,德邦股份发布公告,将以89.76亿元收购德邦物流66.49%股份,并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未来双方将在快递快运、跨境、仓储与供应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合作后双方将继续保持品牌和团队独立运营,战略和业务方向整体保持不变。 与快递市场相似,过往几年快运物流市场也样竞争激烈,顺丰快运、德邦股份、安能物流等头部企业的盈利惨淡。长江证券分析师韩轶超指出,当前德邦股份和安能物流的PS估值分别为0.44和0.57倍。若参考行业0.50倍的PS估值中枢,并给予20%左右的估值溢价,顺丰快运目前也仅有约150亿元的市值水平。 此次拟被收购的德邦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直营快运及大件快递公司,2020年公司零担运输(零散货物运输)收入规模位居行业第二。若此次收购顺利完成,直营快运市场有望从过去顺丰、德邦、京东的三足鼎立,变成顺丰、德邦+京东的双寡头格局,板块盈利有望随着格局改善而得到恢复,当前快运板块的悲观估值也将迎来修复。 放眼全球,我们可以发现,海外物流行业的发展最终也都是趋向高度集中化,全球物流巨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部收并购史。无论是快递领域的UPS、FedEx和DHL,还是货代领域的DSV,大多通过持续收并购,实现了持续增长与综合化转型。 回顾中国快递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也能从中发现类似的阶段性特征。 在度过电商红利期带来的爆发式增长阶段后,我国快递物流行业在2017~2019年进入换档降速阶段。在规模效应明显的物流行业里,头部企业的低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尾部企业开始与头部拉开差距,此时出现大量小型同业并购,多元化并购也逐步出现。 在二三线企业基本出清后,一线快递物流公司未来主要依靠成本和服务质量的优势扩大规模效应,或者通过重组、并购实现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最终向寡头垄断迈进,此阶段行业内大型同业并购开始显现。 招商证券分析师苏宝良认为,中国快递行业的并购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首先,大型同业并购将继续出现。目前国内电商快递领域仍未形成较为稳固的寡头垄断格局,因此加盟制快递企业仍然需要持续追求市场份额以获得更强的规模效应。由此判断一线快递企业将继续分化,未来大型的同业并购将继续出现,CR3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其次,多元化并购日趋频繁。一方面,众多领域仍有扩张空间:经济件板块中加盟网络规模仍然较小,未来可以并购现存的加盟网络获取核心资源及精细化管理能力;供应链板块细分行业较多,未来可以并购现存的小型供应链解决方案公司,获取专业人才以及核心客户资源;国际物流板块较为薄弱,未来可以并购当地传统快递公司,获取核心网络资源以及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电商红利式微,快递物流行业如果实现了寡头垄断格局,头部企业仍会继续参与新兴市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时,传统电商快递将向多元化产品延伸,未来多元化并购的数量有望持续增加。   图一:中国零担快运前三十强相对市场份额变化   图二:中美零担快运行业集中度对比 来源:SJ Consulting,运联传媒,艾瑞咨询,华创证券     看好龙头企业提升潜力   对于未来快递物流行业的总体发展预期,可以从几个角度综合考虑。 华创证券吴一凡团队指出,从价格与成本的观点出发,预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价格端有提升潜力。国内高端市场代表的顺丰直营、德邦,单吨收入仅2500元左右,是美国龙头公司的7成左右。预计当业务量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效仿美国企业产品定价策略:时效+服务分层,以优质服务带来溢价。较强的规模效应将也能带来超预期的业绩弹性。 成本端方面,能够发挥优势,弥补短板。我国企业具备人工红利基础,且在运输成本管控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而人均效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招商证券苏宝良认为,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全社会整体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仍然保持正增长,线上购物渗透率总体仍呈上行趋势。新型电商平台如拼多多,新型零售方式如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将持续驱动下沉市场人均网购频次实现较快增长,预计2022年增速达到20%以上。中期来看,下沉市场电商快递需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监管层面上,今年快递业行业监管政策频繁出台,行业价格战得到阶段性缓解,行业新入局者不再能够以低价抢量的方式实现大规模份额扩张,行业头部企业有望扩大自身竞争优势,总体集中度有望得到提升。 长期来看,大物流领域多种模式将共同发展。目前以中通为代表的通达系、顺丰、京东包括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已各自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未来大物流领域将形成多种模式共同发展的行业格局。 当前,我国万亿规模的快递物流市场正处于行业变革期,优质中小物流标的的并购价值将得到重视,日渐加速的多元化并购趋势或将促使行业龙头集中度在未来3-5年内出现迅速提升。对于物流龙头企业而言,在自身的转型和并购过程中,谁能够在战略选择、资源分配以及整合能力上发挥出最好水平,谁就能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笑到最后。 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我们可以更多的看好率先进行多元化布局,中长期成长空间广阔的顺丰控股(002352);收购德邦后有望补齐短板,大幅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京东物流(02618.HK);以及刚上市不久的加盟制快递企业中的佼佼者安能物流(09956.HK)。

机构理财 更多...
博时基金深耕投教服务 共享型陪伴体系助投资者发现价值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五家基金公司之一,博时基金高度重视投资者教育工作,通过线上聚焦互联网金融及社交平台,着力打造有创意有干货的投资知识内容,线下举办论坛、沙龙、讲座,多种形式陪伴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领投资者以更理性的方式参与投资,发现价值。 4月15日,博时老友记线下投教沙龙活动将走进南京,举行老朋友的投资聚会。届时,博时基金首席市场策略分析师陈奥将围绕时下的投资热点及投资策略与博时老友进行深入交流。   据了解,这也是今年以来,博时基金老友记继成都站之后的第二次线下活动。   博时老友记南京站来了! 博时老友记是由博时基金精心打造的与投资者线下沉浸式聊天互动学习的投教活动。该活动以博时基金知识中心投教天团“穿越山川河海来见你”的全国巡讲,旨在让更多投资者通过投教沙龙“聊聊生活,谈谈投资,塑造观念,改变认识”。 博时老友记自2022年诞生以来,已相继在长沙、青岛、杭州、成都等地举行。每场活动投资者参与热情高涨,活动现场座无虚席。通过嘉宾分享与现场互动交流等环节,主讲人就当前市场热点,以及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沟通与探访,解疑答惑,帮助投资者发现价值的真谛。 4月15日,博时老友记线下沙龙2023年第二场活动将在南京举行。在南京这样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古都,博时老友记线下沙龙必定会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据了解,博时基金线下投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老友记”活动外,公司零售体系逾50位专业讲师团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合作伙伴及投资者带去基金知识、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等多项培训投教课程。公司每年开展数百场培训及投教活动,为合作渠道及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培训、投教、陪伴服务。   搭建“四投体系”为客户创造价值 为更好地服务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博时基金全方位、多角度持续开展价值投资和投资者教育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建设全产品线、全过程陪伴、知识共建共享型陪伴体系。 一直以来,博时基金始终坚持“做投资价值的发现者”的投资哲学,以“为国民创造财富”为目标,致力为海内外各类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专业、全面的资产管理服务。 目前,博时基金创建运营了多个投教平台,为不同受众提供差异化投资者教育服务。“投资知识1号事务所”“博时投资汇”等平台,通过海报、文章、音频课程、视频课程、直播课程等不同形式,在传统媒体及社交媒体同步传播,实现“干货趣味一体化”,《威尼斯星空夜话》《热点情报局》《周一看一周》等多个明星栏目在社交媒体受到投资者欢迎。 此外,博时基金还开设了“价值发现之旅”、“老友记”等多个投教品牌系列服务,更积极投身证监局、基金业协会牵头组织的投教项目,参与“股东来了”、“一司一省一高校”等投教活动,为全民金融知识普及贡献自己的力量。 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表示,公司建立“四投体系”,即投资者教育、投资者顾问、投资者陪伴和投资者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品牌和知识共建,真正站在客户的角度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从客户利益出发搭建他们自己的资产配置组合。通过投教、顾问、陪伴、服务,体现公司的担当、尽责、专业、勤勉,从而建立客户对产品的信心,对公司的信任,对中国资本市场未来长期能获得回报的期待。 《中国基金投资者获得感洞察报告(2022)》显示,投教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随着投教工作的深入开展,投资者分散投资、多元配置、长期投资的意识明显提升。投教工作有助于投资者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并优化投资方法,进而改善长期投资效果。 未来,博时基金将继续秉持持有人利益至上的初心,积极探寻投资者教育和陪伴的更好方式,坚守受托责任,创造更多价值,与投资者朋友在“投资的马拉松”中共同见证时间的力量。  

电子内参更多...
Apple Store Android